网上科普有关“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当代神农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当代神农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课件# 导语现代教育学提出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既向广大教师提出了挑战,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现代教学手段。在利用课件进行教学时,教学内容要具有直观性,要使媒体内容一目了然,在课堂上常常直接出示本节课的主题,直观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传承教学资源。下面是 整理的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当代神农氏》,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教学要求:
1、认识并掌握“岌岌可危、沁人心脾、万籁俱寂、肆虐、晨曦”等词语。
2、学习袁隆平具有的坚持不懈、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3、通过重点句子体会人物品质。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袁隆平坚持不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2、理解课文中对袁隆平的描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当代神农氏。
2、你知道什么是“神农氏”吗?
3、教师简介神农氏。(出示课件)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他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因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成为农业之神。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
4、那么,你知道当代神农氏指的是谁吗?(袁隆平)
5、过渡:袁隆平到底做出了什么贡献,被人们称为“当代神农氏”呢?今天,我们就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扫请文字障碍。
2、指名读本文词语,并说说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3、学生说说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袁隆平的事迹。
4、教师简介袁隆平。
5、把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给每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奇思妙想。
第二部分:迎难而上。
第三部分:艰难寻找。
第四部分:终获成功。
三、学习新知
1、自由读文,思考:袁隆平为什么会被誉为“当代神农氏”?从文中找出具体说明的句子来。
课件出示:袁隆平先生培育杂交水稻的成功,是世界的一大奇迹。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袁隆平先生是杂交水稻的创始人,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⑴、齐读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袁隆平是一个让中国人为之骄傲的人,他的成就让世界瞩目,让国人自豪。)
⑵、你知道“奇迹”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奇迹:出乎意料的不平凡的事。)
⑶、为什么说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的成功是世界的奇迹呢?(因为在全世界,这是一个不可攻克的难题,在此之前,没有人取得成功。现在,我们中国的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终于获得了成功,这是出人意料、举世瞩目的,所以称为奇迹。)
接下来,让我们回顾文本,了解这位当代神农氏请看课文第一部分,请同学们轻声读第5、6、7自然段,你认为哪个词最揪动人心?
岌岌可危忧心忡忡心急如焚
2.能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吗?(忧心忡忡: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心急如焚:心急火燎)
3.袁隆平为什么而忧?为什么而急?指名读课文。
4.出示补充资料。
令人心忧的饥荒
1959年,由于在制定国家农业生产计划时出现了重大失误,当年全中国的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13%;再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导致粮食亩产量深受影响;1960、1961年,尽管粮食播种面积有所增加,但由于自然灾害加剧,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1961年国家粮食总产量比1959年减少了530亿斤。
受粮食产量的影响,1959年我国农村、城镇人均口粮供应逐年下降。除了数量有限的大米、面粉,人们吃得更多的是玉米、高粱、红薯干、代食品(糠、藕渣、树根、野菜、芋梗、榆树叶……)。食用油、肉类奇缺,1960年农村户口仅能供应人均每年3斤油,2.4斤猪肉。
由于供应的严重不足,全国出现大面积的饥荒。据《当代中国安徽》记载,1959年—1960年,中国人口净减少1000万人……
5.袁隆平为中国大地遭受饥荒而忧,为人民吃不上粮食而急,说明什么?(表现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6.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句话?评价:你注意了这两个词,所以你读得很好;从你的朗读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袁隆平忧国忧民的情怀
7.直接引读,面对这样的现状,袁隆平脑海里突然萌发出一个惊人的念头:……
四、细读品味
1.谈话:袁隆平是如何实现他的奇妙构想,成为一个令世界为之称道的当代神农氏的,大家预习过了课文,知道袁隆平的成功是辉煌的,是举世瞩目的,但他成功之路却是——?书上有个词说明他经历了很多困难,是哪个词?。(引导学生说出“百劫千难”随机板书:百劫千难)“百劫千难”是什么意思?(“劫”和“难”都是困难、挫折的意思,“百”和“千”形容经历的困难多)他都遇到哪些困难和挫折呢?默读课文的二三四部分,划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在旁边简单写下你的感受
2.交流,相机出示有关段落
迎难而上,敢于挑战
然而,水稻杂交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世界性大课题,难度非常大。外国许多有过这种设想的研究人员经过努力都放弃或中断了研究。不少西方学者断言:“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但是,神农氏的子孙袁隆平,偏偏要啃这块“硬骨头”。
①外国研究人员的放弃,西方学者的断言,无形中给袁隆平施加了……(压力)(相机板书:外界压力)
②但是神农氏的子孙袁隆平却——(偏偏要啃这块硬骨头)
“硬骨头”在课文中指什么?(搞杂交水稻)
为什么称之为硬骨头?(水稻杂交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世界性大课题,难度非常大)
说的对,知道什么叫“前无古人”吗?(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
而袁隆平却决定要——(“啃”)
③“啃”可以用什么词代替?(咬、嚼)可以换吗?为什么?(因为“啃”更能体现出困难大,不易克服)
④前人没有做过的世界性大课题,西方学者都为之却步,就是这样一块“硬骨头”,袁隆平却偏偏要“啃”,你感受到什么?(迎难而上、敢于挑战、勇于尝试、不畏惧困难)随机板书——、迎难而上、敢于挑战、勇于尝试、敢于挑战
⑤把这些词读好了,句子就一定能读好,谁来试试?(引导学生朗读)
评价:老师听出你把“硬骨头”重读了,让我感受到这是迎难而上的袁隆平;重读“偏偏,”这是一个勇于尝试的袁隆平,“啃”这是一个敢于向困难挑战的袁隆平
艰难寻找,坚持不懈
他卷起裤腿,脚踩污泥,头顶烈日,手持放大镜,像大海捞针似的在稻田里逐株逐穗地寻找。灼人的阳光晒黑了他的皮肤;小刀似的稻叶刮得他脸上、手上、腿上发痒发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的透过稻叶,滴进水中。他找啊,找啊!
第一天,没找到。
第二天,没找到。
第三天,还是没找到。
十多天过去了,雄性不育植株无影无踪。连续十几天烈日得烤晒。袁隆平的皮肤更黑了。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六年过去了。袁隆平跑遍了半个中国。
①你很会读书,知道抓关键词语帮助理解课文
②再读读这部分内容,看看那个词最能表现出寻找的艰难,(大海捞针,随机板书)大海捞针在文中指什么?寻找雄性不育植株就像在辽阔的大海中寻找一根针一样,足以体现出艰难。
还有那些词体现出艰难,你分析得很好,能带着你的感受读一下吗?
③渲染:老师仿佛看见,炎炎烈日下,袁隆平挥汗如雨,他弯着腰,弓着背……你仿佛看见怎样的情景?(指生叙述)
④谁能想象着当时的情景,读读这部分?
⑤烈日当头,袁隆平就是这样艰难的找啊,找啊……(引读)到底找了多长时间?(六年)
⑥整整长达六年啊,一年是365天,六年呢?(随即在黑板上板书)2190天啊,历尽千辛万苦,就为寻找一株“雄性植株”,此时,你感受到什么?(寻找的艰难、坚持不懈、锲而不舍)随机板书——(坚持不懈)谁来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段?——
⑦这六年来,袁隆平仅仅在一个地方找?而是——跑遍了半个中国,什么叫跑遍了?(踏遍了每一寸土地,走过了每一个角落,叫跑遍)
小结:为了寻找一株雄性不育植株,历经2190天,足迹遍布半个中国,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袁隆平的坚持不懈,让我们和袁隆平一起艰难的寻找(齐读这段话)
过度:从文章第四部分,你还能感受袁隆平经历了哪些困难,他又是如何面对的?
不顾安危,终获成功
那是一个阴沉的黄昏……污水搅拌成一团
1.十年*期间,人为的破坏,令袁隆平——痛哭流涕痛苦不堪,他为什么“痛哭流涕、痛苦不堪”?(“十年*”几乎断送他的全部实验成果,稻苗被毁坏)板书:十年*
2.这场劫难令每一个人都感到心痛,但令我们喜出望外的是袁隆平的助手保存了四钵稻苗,这是四钵怎样的稻苗(失而复得劫后余生),面对这四钵稻苗,袁隆平……的神态是怎样的?
夜色下,袁隆平捧着劫后余生的四钵稻苗又悲又喜,像慈母似的抚摸着。
①通过这个句子,你充分体会到什么?(对稻苗的珍爱,对科研成果的热爱)
②谁能深情地读读这句话?
③小结:“十年*”期间,人人自危,可是袁隆平一心挂念的只有他的科研和科研成果,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得失、热爱科学)随机板书:不顾安危
过渡语: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可谓困难重重,袁隆平顶住了西方舆论压力,大海捞针般艰难寻找雄性不育植株,经历了十年*的人为破坏,熬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坚持不懈地追求,终于在1975年成功研制出早熟高产的水稻。
(二)过渡语:那么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样的收益呢?(指读32.32自然段)
(三)过渡语:袁隆平最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国际友人是怎样评价他的?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找出相关的句子,(随机板书:第五大贡献)
(四)、总结:培育杂交水稻成功,这不仅是袁隆平一个人的光荣,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造福人类的奇迹。袁隆平不计个人得失、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以及他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一切都说明他不愧是——“当代神农氏”
四、总结全文,了解文章结构
1、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全篇采用倒叙手法,开篇下那突出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的伟大意义及获得的高度赞誉,同时也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更能突出人物的伟大精神品质。)
五、布置作业
整理袁隆平的事迹,积累更多科学家的事迹。准备进行“我最喜爱的科学家事迹交流会”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特别是理解和积累四字词语。
2、感受袁隆平献身"水稻杂交"事业的奉献精神,以及他为了科学研究矢志不渝,知难而上,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能不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解决)
三、认读生字新词。
1、师:哪些字容易读错、容易写错,请同学们提出来。
教师提请学生注意这二个字的书写:虐、曦
注意分清这二个字的读音:焚fen萌meng
2、根据意思说出词语:
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十分忧愁的心情。()
急得心里像火在燃烧一样。()
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历尽灾难后幸运地活下来了。()
各种声音都安静下来。()
四、小组讨论:
师:给课文的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勤奋学习,立志攻坚;
第二部分:反复研究,大胆设想;
第三部分:苦苦寻觅,苍天不负;
第四部分:历尽劫难,终告成功;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摘录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3-5句。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思考:
师:国际友人是怎样评价袁隆平的?请在课文中划
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第五大贡献
二、深读课文,思考:
师:袁隆平的成功是辉煌的,是举世瞩目的,但袁隆平的成功之路又是充满艰辛的,一路走来,他遇到了哪些困难?请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1、难度大--许多外国研究人员都放弃或中断了研究。
袁隆平知难而上。
2、时间长--整个研究历时十多年,其中单是寻找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就化了六年之久。
袁隆平矢志不渝。
3、挫折多--"十年*"几乎断送了他的全部试验成果。
袁隆平坚持不懈。
师:找出课文中那些最让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体会,并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三、讨论交流:、
袁隆平的成功经历给你什么启示?你有什么话要说?
四、给自己立一句勉励自己的成功格言。
如:
成功贵在坚持。
五、以"走近科学家"为主题,要求同学在课外搜集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在班内作一个交流。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盘古开天辟地,人类呱呱诞生,从那一刻起,摆脱饥饿,奋力生存便成了人类历史的不朽主题,滚滚历史长河中的历朝历代,各君各王,虽处在不同国度,不同疆域,却拥有着同一个亘古不变的梦想,解决粮食问题。 民以食为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饥饿的抗争,从未停歇过对粮食的渴望。当历史的刻度停留在21世纪,世界人口已经达到60亿的眼下,却依然有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平均每天有24000人死于饥饿。在粮食问题日益凸现的今日,世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这片广袤无垠的国度,耕地面积只占世界7%,人口却占世界22%的第一人口大国。面对冷峻现实,世界陷入了粮食恐慌,人们不仅连连发问: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世界? 时事造英雄,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绿色革命”,通过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广2.3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英雄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英雄满怀信心地向世界宣称,中国人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更能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巨大贡献。英雄的名字从此响彻天际,被百姓们爱称为“当代神农氏”,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回眸奇迹的诞生,竟源自儿时的一次郊游。6岁在武汉园艺场时,当他看到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立即被这派美景所吸引。心想长大以后也去学农。谁也不知道,那时命运已经开始悄悄安排奇迹的发生。袁隆平沿着儿时单纯的梦想一步步走着,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的袁隆平,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毅然从四川重庆来到了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农校任教,一教便是19个春秋。学生们都很尊敬他,视他为良师益友,更被他对稻田的专注精神所感动。这个从小长在大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从来不怕臭,不怕脏,随时都能弯腰赤脚下田地,观察稻田的生长情况。刮风下雨也不能阻挡他的热情,农民都打趣的称他为“袁癫子”。正是这种外人难以理解的痴迷之情,在无形的支持着他,正是这种对梦想的执着信念在背后推动着他,精心进行着每一份耕耘,正是这种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最终赢来了盆满钵满的丰收硕果。岁月不居,天道酬勤,穿越过十年风雨的艰辛,杂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平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为的恶意破坏,让精心培养的秧苗毁于一旦;一次次的天灾所难,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但是十年间的艰难险阻最终都在梦想的力量下低了头,都在与梦想的较量中败下了阵,这个刚毅的汉子,在一次次跌倒后依然不屈前行,在苦难面前他甚至安慰妻子说:“山谷越深,山峰越高。我们眼前所经受的苦难,其实是对我们未来的祝福。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无不是从患难中走来。应该说,苦难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最好的礼品。”朴实无华的话语中透露着圣哲的光芒,平和的心态中预示着成功的讯息。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像候鸟一样频繁迁徙,春长沙,秋南宁,冬海南,南北辗转,一年三地,不辞辛劳的奔波全都是为了给种子提供适当的环境。他们还在南开北往的火车,轮船,飞机上浸种,甚至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上,利用体温催芽。从1946年到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经过了整整六年的时间,2190个日日夜夜,先后用了1000多个水稻品种,做了3000多个实验,但最终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心情沮丧的袁隆平并没有继续低迷,在得到党和政府一如既往的支持下,他迅速调整了研究方案,再次积极的投入到了又一次试验当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73年,已逾不惑之年的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成功将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了每亩500公斤以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实实在在的解决了中华民族的吃饭问题,农民亲切的称他为“米菩萨”。这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平日不拘小节,看上去就是一介农夫,面对笑他土气的人,他只是淡淡一笑,说:“我现在是干的农业活,穿得太讲究会让农民觉得生分,他们就不会同我交朋友了,再说,下地干活也就不方便了。”这种平易近人的性格,让他与乡亲们之间建立了一种血浓于水的真切情意。有一次,郴州一个农民见到袁隆平说:“袁老师啊,我们要感谢你,又要埋怨你,你把产量弄得那么高,现在粮食都不值钱了哦。”袁隆平若有所思的对乡亲说:“如今种粮食确实不赚钱,但是又少不得。你可以拿一部分田出来种高产水稻,腾出一些地方来种赚钱的作物,那不是又有饭吃又有钱赚了吗?”过了两年,又见到这个农民,他激动的对袁隆平说,袁老师,按照你的方法成功了,粮食丰收了,西瓜,蔬菜也卖了好价钱,现在我们是百分之百感谢你了。运用辩证的眼光,袁隆平为乡亲们解决了“谷贱伤农”的问题。
关于“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当代神农氏》”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绮巧]投稿,不代表爱之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oyi360.cn/zsbk/202412-2155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爱之讯的签约作者“绮巧”!
希望本篇文章《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当代神农氏》》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爱之讯]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当代神农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当代神农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