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二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二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任何科目 学习 方法 其实都是一样的,不断的记忆与练习,使知识刻在脑海里。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二年级数学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
认识时间知识点:
1、1时=(60)分
2、钟面上游(12)个数,这些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每个大格又分成了(5)个相等的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
3、钟面上有(2)根针,短粗一点的针叫(时)针,细长一点的针叫(分)针。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从12走到6,走了(30)分;时针从12走到6,走了(6)小时;时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了12,走了(12)时。
4、(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15)分也可以说成一刻钟。如8时30分是8时半,9时15分是9时一刻。
5、(3或9)时整,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成直角。
6、写出钟面上的时间,画分针:教材P101第3题,P105第12题。
数学广角知识点:
1、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才不会选重或选漏。排列与顺序有关,如数字的组成,衣裤、早餐搭配,排队等;组合与顺序无关,如给数字求和,握手,调果汁等。
2、3个人中,每两个人进行一次比赛或握手、照相等,共要进行3次。
3、用3个不是0的数,能组成6个十位与个位不相同的两位数,如4、5、7能组成45、47、54、57、74、75;如果有一个是0,能组成4个两位数。如:0、4、7能组成40、47、70、74。
二年级数学《万以内数的认识》知识点
一、10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一百就是一千。
2、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百位上是几就几百,十位上几就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就读“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3、写数时,要从高位写起,几个百就在百位写几,几个十就在十位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占位。
4、数的组成:看每个数位上是几,就由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
二、100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一千是一万。
2、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与1000以内的数读法和写法相同。
3、最小两位数是10,的两位数是99;最小三位数是100,的三位数是999;最小四位数是1000,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的五位数是99999。
三、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整百、整千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把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百,几个千,然后相加减。
(2)先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末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相同个数的0。
2、估算
把数看做它的近似数再计算。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长度单位
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厘米:认识厘米的长度,1厘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cm表示;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用尺子上以厘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认识米的长度,1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m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尺子以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和米);根据图形数线段的数量;画线段: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解决问题:估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长度单位(限厘米和米)。
二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二年级数学上册概念知识点整理
★ 二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
★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
★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
★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 二年级数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人教版
★ 二年级部编版数学的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主要知识点整理
1、地球公转:
一物体以另一物体为中心,沿一定轨道所作的循环运动;所沿着的轨道可以为圆、椭圆、双曲线或抛物线。
2、地球自转:
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成66.34度夹角,与赤道面垂直。
3、钟表转动:
机械钟表利用发条作为动力的原动系 ,经过一组齿轮组成的传动系来推动擒纵调速器工作;再由擒纵调速器反过来控制传动系的转速;传动系在推动擒纵调速器的同时还带动指针机构,传动系的转速受控于擒纵调速器,所以指针能按一定的规律在表盘上指示时刻 ;上条拨针系是上紧发条或拨动指针的机件。
4、四季变换:
一年中交替出现的四个季节,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每季三个月。一年四季是因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而形成的。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5、红绿灯:
一般由红灯、绿灯、黄灯组成。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准许通行,黄灯表示警示。最早的时候只有红、绿两种颜色,后来经过改良后,增加了一盏**的灯,红灯表示停止,黄灯表示准备,绿灯则表示通行。
数学二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 导语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它是科学的大门和钥匙,学数学是令自己变的理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措施,数学本身也有自身的乐趣。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第1---3页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
度单位的必要性。
(2)能用给定的"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3)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4)能用厘米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
体的长度。
2、第4---5页
(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用米估计较长物体的长
度。
(2)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
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初步认识线段,能辨别,能测量线段的长度,能画定长
的线段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不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8、加减法的估算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3)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
(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估计、测量、计算)
(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统计知识,感受成长的快乐。
篇二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1、38页------39页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初步认识角,并且能够辨认。
(3)知道一个角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画角。
2、40页------41页
(1)结合具体情境,直观认识直角,会画直角标记。
(2)能利用工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利用工具画直角。
(3)知道:一个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
1、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44页------46页
(1)结合数一数、摆一摆的具体活动,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写法、读法,并能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2、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47页
(1)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3)能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
3、5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经历5的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和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能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体验运用乘法口诀的优越性。
(3)能用5的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4、2、3、4的乘法口诀(分2课时)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2、3、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能够发现每一组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培养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步的发展数感。
(3)掌握2、3、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经学过的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56页例5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乘加、乘减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用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在做一做2题中,应适当拓展,引导学生发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
6、6的乘法口诀
(1)经历独立探索、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和方法。
(2)掌握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1、建立观察角度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
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发展空
间观念。
2、轴对称
(1)通过欣赏,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找到一条恰当的直线即对称轴,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即能够完全重合)。
(3)能辨别轴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或点子图中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镜面对称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经历探索、掌握镜面对称现象基本特征的过程(镜子里外的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发展空间观念。
篇三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
1、7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方法。
(2)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
2、"倍"的意义及应用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利用操作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并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3)能利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4)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8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8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9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实践活动(二):看一看、摆一摆
(1)利用主题图复习第3、4、5、6单元的相关知识(观察物体、角的认识、表内乘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的价值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七单元:统计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简单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画正字)。
(2)进一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的),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样本容量、比较信息,描述信息等),并让学生尝试作出简单的决策(95页内容可以设计决策问题)。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1、简单的排列和组合
(1)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2)让学生经历摆学具、画图示、列图表等过程,逐步抽象出全面的、有序的排列和组合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具体过渡到抽象。
(3)能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在活动中培养
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简单的推理
(1)经历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2)能借助"做标记"、"列图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方法进行推理。
(3)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
篇一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知识要点归纳: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
①线段是直的;
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第二单元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知识
要点归纳: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1、步骤:
①先读题
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
③作答。
2、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加法;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注意:用大的数减小的数)。
3、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
①...和...一共....?
②...比...多多少(几)...?
③...比...少多少(几)...?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知识要点归纳:
1、角:像红领巾、三角板、钟面、等实物上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角。
2、角各部分的名称: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角的特点:
①一个顶点,两条边(两边是直的);
②它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
③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
4、用直尺画角的方法:画角时先确定一个点,用直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5、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宽度有关。
6、角的两边张得越大,角就越大。
7、画直角的方法:
①画一个点
②从这点起画一条直线
③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所画的直线重合,直角顶点与所画的点重合
④沿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⑤画完直角要标上直角符号
8、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边。
9、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篇二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与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
知识要点归纳:
1、乘法的含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算法。如:计算:2+2+2=6,用乘法算就是:2×3=6或3×2=6.
2、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⑴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的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写乘法算式时,可以先写相同的加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的个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也可以先写相同加数的个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如:4+4+4=12改写成乘法算式是4×3=12或3×4=12⑵乘法算式的读法。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算式顺序来读。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
3、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实际表示的意义在乘法算式里,乘号前面的数和乘号后面的数都叫做“乘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积”。
4、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一道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如:4×5表示5个4相加或4个5相加。
5、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6、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7、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1)乘法:乘数×乘数=积
(2)加法: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加数
(3)减法: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8、在9的乘法口诀里,几乘9或9乘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如:1×9=10—19×5=50—5
9、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1)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2)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3)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加法:3+3+3+3+2=14
乘加:3×4+2=14
乘减:3×5-1=14
10、“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用:这个数×倍数或倍数×这个数。
11、有几个相同加数,就是这个相同加数的几倍。如:3个5,就是5的3倍。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知识要点归纳:
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几何体的形状。
4、用推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知识要点归纳: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等于60分。
2、结合直观演示和操作,知道钟面上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分针走一圈是60分钟。
3、初步认识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
4、会运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关于“二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灵山]投稿,不代表爱之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oyi360.cn/zsbk/202412-2924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爱之讯的签约作者“灵山”!
希望本篇文章《二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_3》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爱之讯]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二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二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