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哪位高手可以给我讲讲西方传统风格?”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哪位高手可以给我讲讲西方传统风格?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最集中体现在柱式上:
多立克柱式:柱子比例粗壮,高度约为底径的4~6倍。柱身有凹槽,槽背呈尖形,没有柱础。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高度的1/4,柱距约为底径的1.2~1.5倍。
爱奥尼柱式:柱子比例修长,高度约为底径的9~10倍。柱身有凹槽,槽背呈带形。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高度的1/5,柱距约为底径的2倍。
科斯林柱式 :除了柱头如满盛卷草的花篮外,其他同爱奥尼柱式。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同样也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但毕竟还处在萌芽和胚胎的时期,它们的类型还少,形制很简单,结构比较幼稚,这是因为它的艺术的完美所致。古希腊的纪念性建筑在公元前8世纪大致形成,公元前5世纪已成熟,公元前4世纪进入一个形制和技术更广阔的发展时期。
由于宗教在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古代国家的神庙往往是这一国家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希腊亦不例外。古希腊是个泛神论国家,人们把每个城邦,每个自然现象都认为受一位神灵支配着,因此希腊人祀奉各种神灵建造神庙。希腊神庙不仅是宗教活动中心,也是城邦公民社会活动和商业活动的场所,还是储存公共财富的地方。这样神庙就成了希腊崇拜的圣地,围绕圣地又建起竞技场、会堂旅舍等公共建筑。
希腊最早的神庙建筑只是贵族居住的长方形有门廊的建筑。在他们看来神庙是神居住的地方,而神不过是更完美的人,所以神庙也不过是更高级的人的住宅。后来加入柱式,由早期的 “端柱门廊式”逐步发展到“前廊式”,即神庙前面门廊是由四根圆柱组成,以后又发展到“前后廊式”,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廊式又演变为希腊神庙建筑的标准形式——“围柱式”,即长方形神庙四周均用柱廊环绕起来。
2、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 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 ,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巴拉丁山上的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跨度达29.3米。万神庙穹顶的直径是43.3米。公元一世纪中叶,出观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此更为开敞。
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组合起来,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
古罗马城中心广场东边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中央用三间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个跨度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结构水平很高。剧场和角斗场的庞大的观众席,也架在复杂的拱券体系上。
拱券结构得到推广,是因为使用了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约在公元前 二世纪,这种混凝土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纪,几乎完全代替石材,用于建筑拱券,也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块或三角形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者贴一层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墙体前再砌一道石墙做面层的作法。
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达到25米。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斗场,可容 五万观众,只用了5~6年时间就建成了。它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但地基竟没有明显的沉陷。
3、罗曼建筑
罗曼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
罗曼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随着罗曼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横椎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后来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罗曼建筑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
罗曼建筑的著名实例有: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等。
4、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5、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 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观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
但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绝不是食古不化的人。虽然有人(如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在著作中为古典柱式制定出严格的规范 。不过当时的建筑师,包括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本人在内并没有受规范的束缚。
他们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们还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等,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去。
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类型、建筑形制、建筑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筑师在创作中既体现统一的时代风格,又十分重视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总之,文艺复兴建筑,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大发展和大提高的时期。
一般认为,十五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而关于文艺复兴建筑何时结束的问题,建筑史界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学者认为一直到 十八世纪末,有将近四百年的时间属于文艺复兴建筑时期。另一种看法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到十七世纪初就结束了,此后转为巴洛克建筑风格。
意大利以外地区的文艺复兴建筑的形成和延续呈现着复杂、曲折和参差不一的状况。建筑史学界对其它各国文艺复兴建筑的性质和延续时间并无一致的见解。尽管如此,建筑史学界仍然公认 ,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建筑,对以后几百年的欧洲及其他许多地区的建筑风格都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6、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7、洛可可风格
洛可可风格是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 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曾风靡欧洲。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8、浪漫主义建筑
浪漫主义建筑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十八世纪60年代至十九世纪30年代 ,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十九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9、古典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是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采用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建筑,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 。
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和记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当时的考古学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采用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这种建筑风格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等影响不大。
法国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也是古典复兴建筑活动的中心。法国大革命前已在巴黎兴建万神庙这样的古典建筑,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旋门、马德兰教堂等都是古罗马建筑式样的翻版。
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典型实例为爱丁堡中学、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等,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申克尔设计的柏林宫廷剧院和阿尔塔斯博物馆也都是复兴希腊建筑形式的;勃兰登堡门以雅典卫城的山门为蓝本。
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式样,称为“殖民时期风格”。独立以后,美国资产阶级在摆脱殖民统治的同时,力图摆脱建筑上的“殖民时期风格”,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因而古典复兴建筑在美国盛极一时。
美国国会大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仿照巴黎万神庙,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希腊建筑形式在美国的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也比较流行,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即为一例。
10、折衷主义建筑
折衷主义建筑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丰富多样的建筑来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在十九世纪,交通的便利,考古学的进展,出版事业的发达,加上摄影技术的发明,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以往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建筑遗产。于是出现了希腊、罗马、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建筑在许多城市中纷然杂陈的局面。
折衷主义建筑在十九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是当时传播折衷主义艺术和建筑的中心 。而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期,则以美国最为突出。总的来说,折衷主义建筑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没有按照当时不断出现的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技术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
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剧院,这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纪念物,剧院立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并掺进了繁琐的雕饰,它对欧洲各国建筑有很大影响;
11、功能主义建筑
功能主义建筑是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服从它的功能的建筑流派。自古以来许多建筑都是注重功能的,但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欧美有些建筑师为了反对学院派追求形式、不讲功能的设计思想,探求新建筑的道路,又把建筑的功能作用突出地强调起来。
随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发展,功能主义思潮在20世纪20~30年代风行一时。本来讲求建筑的功能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重要观点之一,但是后来有人把它当作绝对信条,被称为“功能主义者”。他们认为不仅建筑形式必须反映功能,表现功能,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必须以功能为依据,而且所有不同功能的构件也应该分别表现出来。
二十世纪20~30年代出现了另一种功能主义者,主要是一些营造商和工程师。他们认为经济“实惠”的建筑就是合乎功能的建筑,就会自动产生美的形式。这些极端的思想排斥了建筑自身的艺术规律,只会给功能主义本身造成混乱。
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功能主义逐渐销声匿迹,就连强调建筑功能的勒?6?1柯布西耶也同功能主义者分道扬镐了。但无庸置疑,功能主义产生之初对推进现代建筑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12、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 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0年代”或“正统”字样。
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在他的主持 下,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德国建筑师密斯?6?1范德罗也在2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
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6?1柯布西耶、密斯?6?1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 、勒?6?1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6?1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年代后期,欧洲—些年轻的建筑师 ,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
与学院派建筑师不同,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当关心,有的人还对此作了科学研究。
1927年,在密斯?6?1范德罗主持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对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很大影响。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主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
从格罗皮乌斯、勒?6?1柯布西耶、密斯?6?1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对这些建筑观点,有人称为“功能主义”,有人称为“理性主义”,不过更多的人则称为“现代主义”。
在20世纪20~30年代,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当然,这样的称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由于德国法西斯政权敌视新的建筑观点,格罗皮乌斯和密斯?6?1范德罗先后被迫迁居美国;包豪斯学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思想却对世界各国的建筑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先是在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工厂厂房、中小学校校舍、医院建筑、图书馆建筑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筑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纪念性和国家性的建筑中也得到实现,如联合国总部大厦和巴西议会大厦。现代主义思潮到 了二十世纪中叶,在世界建筑潮流中占据主导地位。
13、后现代主义建筑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 ,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 ,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二十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 强烈。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现在,一般认为真正给后现代主义提出比较完整指导思想的还是文丘里,虽然他本人不愿被人看作后现代主义者,但他的言论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运动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实际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
西方建筑杂志在二十世纪70年代大肆宣传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但实际直到80年代中期,堪称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无论在西欧还是在美国仍然为数寥寥。比较典型的有美国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等。
197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建成的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与旧馆相连,墙面的颜色、图案与原有建筑有所呼应。在一处转角上,孤立地安置着一根木制的 、变了形的爱奥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个绰号叫“米老鼠爱奥尼”。这一处理体现着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个片段、一种装饰、一个象征,也是“通过非传统的方式组合传统部件”的例子。
美国电话电报大楼是1984年落成的,建筑师为约翰逊,该建筑坐落在纽约市曼哈顿区繁华的麦迪逊大道。约翰逊把这座高层大楼的外表做成石头建筑的模样。楼的底部有高大的贴石柱廊;正中一个圆拱门高33米;楼的顶部做成有圆形凹口的山墙 ,有人形容这个屋顶从远处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钟。约翰逊解释他是有意继承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纽约老式摩天楼的样式。
美国建筑师史密斯被认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中的佼佼者。他设计的塔斯坎和劳伦仙住宅包括两幢小住宅,一幢采用西班牙式,另一幢部分地采用古典形式,即在门面上不对称地贴附三根橘**的古典柱式。
1980年,威尼斯双年艺术节建筑展览会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世界性展览。展览会设在意大利威尼斯一座 十六世纪遗留下来的兵工厂内,从世界各国邀请20位建筑师各自设计一座临时性的建筑门面,在厂房内形成一条70米长的街道。展览会的主题是“历史的呈现”。
被邀请的建筑师有美国的文丘里、巳穆尔,斯特恩、格雷夫斯、史密斯,日本的矶崎新,意大利的波尔托盖西,西班牙的博菲尔等。这些后现代派或准后现代派的建筑师,将历史上的建筑形式的片断,各自按非传统的方式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看法非常分歧,又往往同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看法相关。部分人认为现代主义只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影响,忽视和切断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联系,因而不能满足一般群众对建筑的要求。他们特别指责与现代主义相联系的国际式建筑同各民族、各地区的原有建筑文化不能协调,破坏了原有的建筑环境。
此外,经过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
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士则认为现代主义建筑会随时代发展,不应否定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他们认为 :现代主义把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创作同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结合起来是正确的,主张建筑师关心社会问题也是应该的。相反,后现代主义者所关心的主要是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而忽视许多实际问题。
在形式问题上,后现代主义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义和手法主义,是表面的东西。因此,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认为:现代主义是一次全面的建筑思想革命,而后现代主义不过是建筑中的一种流行款式,不可能长久 ,两者的社会历史意义不能相提并论。
也有的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者指出现代主义的缺点是有道理的,但开出的药方并不可取 。认为后现代主义者迄今拿出的实际作品,就形式而言,拙劣平庸,不能登大雅之堂。还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者并没有提出什么严肃认真的理论,但他们在建筑形式方面突破了常规,他们的作品有启发性。
维也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18世纪以来成为欧洲古典音乐的中心,华尔兹舞曲的故乡。
作为音乐名城,维也纳拥有众多的歌剧院、**院,各式各样的音乐厅遍布全城。最显赫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建于1869年,是一座古罗马式建筑。这里曾经首演过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19世纪欧洲所有著名歌剧作家的作品,都在这里上演过。1945年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1955年又按原来的样式重新建造。每年这里都有音乐比赛,是全世界的歌剧中心。
漫步维也纳,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音乐对这个城市的影响。许多街道、公园、剧院、会议厅等都是以世界著名的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的;不少著名音乐家的雕像矗立在花园里或广场上。在内环路的城市公园里,可以看到伟大的约翰·斯特劳斯正在聚精会神地演奏小提琴;沿着内环路,还会看到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大师的英姿。这些音乐大师都曾在这座音乐名城中度过多年音乐生涯。
这座音乐名城还为音乐爱好者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每年都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到这里深造、创作并从事演出活动。每当夏季,许多交响乐队走出音乐厅为人们演奏。优美的旋律把人们带到蓝色的多瑙河上,带到静静的维也纳森林里,带到高雅的艺术境界中……维也纳的城市布局层次分明,415平方千米的市区,分为"三环一带",即内城、外城、郊区和一条玉带般的多瑙河。内城街道狭窄,有许多政府机关和历史建筑物。
19世纪在拆除城墙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环形马路(内环路),宽 50米,长4千米,沿街分布着现代化建筑群。外城是维也纳最繁华的商业区和主要的住宅区。外环路的南面和东面是工业区;西郊一直伸展到森林边缘,有众多的公园、宫殿和别墅,参天的山毛榉环绕城市,构成了闻名世界的"维也纳森林"。
历史名城维也纳,一直是东、西欧的重要门户,波罗的海和亚得里亚海之间的交通孔道。除了纽约、日内瓦以外,它还是第三个驻有联合国机构的城市。
南美巴黎--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在西班牙语中是"空气清新"的意思。
这里本是拉普拉塔河口的一片草原,现在已成为南半球第一大都会。
布宜诺斯艾利斯被一条从港口向西南方向流去的小河及环城公路围绕,全市街道宽阔整齐,街区像一个个方格图案,整个城市犹如一张棋盘,每两个十字路口之间都是相距100个门牌号 。这座有"南美巴黎"美称的城市,主要街道很像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的布局,以著名的"5.25 广场"为中心,许多著名大街都从广场延伸出去,呈辐射状。广场两侧,有被称为 "玫瑰宫"的总统府 。因为1810年5月25日在这里举行会议,宣布罢黜西班牙殖民总督,成立阿根廷革命政府,所以这个广场命名为"5.25"广场。
从"5.25广场"向西至议会广场是市内最壮观的"7月9日大街"。
这条为纪念1816年7月9日阿根廷独立而兴建的街道,宽达140米,街心有一条长达 1.6千米的绿化带。大街两旁排列着全城最豪华的摩天大楼 。
街北有一座高72米的独立纪念碑,高耸入云,成为城市的标志。
布宜诺斯艾利斯设有40多所大学,许多博物馆、图书馆、科学院以及文化体育设施,是南美洲的重要文化中心。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城市长年不脱绿装。当我国已是金秋季节时,这里春意正浓。
机形新都--巴西利亚巴西利亚是巴西联邦共和国在1960年新建成的首都。谁能想到,这个拥有35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是在短短的三年之中建设起来的。在1957年以前,那里还是一片茫茫的荒原。
巴西利亚位于高原中部的一片小平原上,水源丰富,气候宜人。
它是根据全国评定的著名城市设计师卢西奥·阿科斯塔设计的蓝图建设起来的。
整个城市就像一架飞向东方的飞机:飞机机头是"三权广场",即议会、总统府和最高法院所在地;机舱前部是"各部大厦广场",广场两旁林立着政府各部的办公大楼;机舱后部是会议厅、文教区、体育城、电视塔、公共汽车中心等;机尾是无污染的为首都服务的工业区和印刷出版区;长长的南北两翼是公寓区,在两翼与机舱联结处是商业、银行、旅馆区等。
南、北两个人工湖,好似张开双臂拥抱着大半个城市,两岸是私人住宅和外国使馆区。
巴西利亚没有任何古迹,但是它却拥有很多风格新颖、美观、实用的建筑物。如议会办公大楼是中间有天桥联结的两幢楼,呈大写H 形,意思是 "一切为了人"。众议院大厦像一只朝天的巨碗,表示这里是开放的。新都最美的建筑物是曙光宫。这座大厦的柱子打破了圆形或方形的陈规,有的像上长下短的菱角,有的似展翅欲飞的大雁。连人工湖上的桥的造型也很讲究,有的像一条薄薄的素带飘落在水面上。
新都的住宅区由几座至11座公寓楼组成"方街"。每个"方街"内及其附近有托儿所、小学、体育场、**院和诊疗所等,周围还有面包店、食品店、药房、洗衣房等。公路都是立体交叉的单行线,行车比较安全。
新都虽然地处高原,土地是红色沙壤,旱季时风也很大,但看不到尘土飞扬。这主要是因为凡是空地,从广场到每家庭院,都覆盖着绿草,绿化区已占全市面积的60%,并且非常注意养护管理 。草地、树林和人工湖起了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的作用。
在新城附近,目前已建立起8座卫星城,连同巴西利亚,人口已达120 万。卫星城的房租比巴西利亚便宜,物价也较低,所以人们愿意住到那里去。
跨洲连洋的城市--巴拿马城美洲大陆中段的巴拿马地峡上,有一个"一河连两洋、一桥接两洲"
的城市,这就是巴拿马城。
很早以前,这里本是太平洋北岸海湾中的一个渔村,村中居住着当地的印第安人。1519年西班牙殖民者开始在这里建立城市。17世纪70年代,旧城被海盗烧毁,在原址以西重新树立起一座新城。1903年,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独立后,这座城市成为巴拿马共和国的首都。
巴拿马地峡东、西两端较高,自两端分别向中部逐渐降低,中间的海拔只有84米。正是利用这种有利地形,从1881年起,就在巴拿马城附近,贯穿地峡南北开凿了巴拿马运河。运河开凿工程开始时由法国公司承包。
法国公司破产后,1903年,美国通过《巴拿马运河条约》,取得了运河开凿权和"永久租借权"。后来,由于巴拿马政府和人民的反对,才改为到 1999年由巴拿马收回运河全部权益。
巴拿马运河于1914年8月15日完工,1920年正式通航 。运河全长81.3 千米,宽150-304米,水深12.5米,可通4-4.5万吨巨轮。它南连太平洋,北接加勒比海,成为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重要国际航道,使两大洋沿岸的航程缩短了5兆米到10兆米多 。在巴拿马城西部的运河上,架设着一座 "美洲大桥",从南美洲过了桥便是北美洲。
巴拿马运河通航后,巴拿马城的城市建设得到迅速发展,从事运河运输和为运河职工服务是城市的主要经济来源。
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在美国的许多书刊封面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头戴花冕,右手高擎火炬,左手捧着《独立宣言》的女神像,这就是坐落在纽约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她是美国的象征。
纽约地处美国东北部的哈得孙河河口,濒临大西洋。1609年,荷兰西印度公司的代表、美国人亨利·哈得孙最先看中了这个地方。
1626年,荷兰人从当地的印第安人手中贱价买下了曼哈顿岛。1664年英国人占领了曼哈顿,把它改称为"纽约",英语的意思是"新约克",因英国原有"约克郡"。
纽约是美国最大的城市和港口。它由曼哈顿、布朗克斯、布鲁克林、昆斯和里士满等五个相对独立的区组成,面积共达830平方千米。700多万居民大都是从世界各地来的移民和后裔,有荷兰人、英格兰人、爱尔兰人、意大利人、犹太人、阿拉伯人、华人和黑人等。著名的唐人街聚居着15万华人;这里的意大利人比威尼斯还多;走在嘈杂的街道上的行人,平均每 8人中就有5个是外国人或外国人的后裔;人们的肤色从白色到深黑,各种各样都有。
位于市中心的曼哈顿区是纽约的工、商业中心,也是最繁华的地区。
世界金融中心华尔街就在它的南端 。华尔街是一条只有540米长、11米宽的街道,可是两旁的摩天大楼,把街道遮得终年不见天日,走入街道如同进入峡谷。美国的垄断集团和各大银行都在这里设有中心据点,各主要证券交易所都在这里进行着大笔交易。曼哈顿的东河之滨还有一块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国际领土",这就是联合国总部的所在地。1951年在这块土地上建起了联合国城,主体是39层的联合国秘书处大厦,大厦北侧是联合国大会、安理会等的会议楼。
纽约市内拥有众多的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科学研究机构和艺术中心,它也是世界最大的新闻出版中心。全市约有90种日报、 700 多种周刊,拥有全国最大的两家通讯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出版的图书占全国出书总数的3/4。美国的三大广播网的总公司都设在纽约。市内高楼林立,大街上的小汽车川流不息。
不设围墙的都城--堪培拉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是一个年轻美丽的城市。说它年轻,是因为它在 20世纪的20年代才开始兴建 ;1927年从墨尔本迁都到这里时不过5 000人左右。说它美丽,是因为它是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 85%,街道旁并排的树木、地毯似的草坪以及各式各样的花台、花圃,把整个城市装扮得千姿百态,分外妖娆。堪培拉市政府还规定,任何单位未获批准不得修建围墙,堪培拉由此而获得"不设围墙的都城"的称号。
现在的堪培拉是一座布局新颖的现代化都市。市区所有街道都呈放射状向外伸展,市区建筑多式多样,有圆形、弧形、三角形、六角形等,绝大部分建筑都是二层楼房或平房。
市区的东西方向有一条以城市设计者名字命名的格里芬湖,长 11千米,把整个城市划分为南北两区,湖畔耸立着议会大厦、联邦造币厂、国立大学、联邦科学院等建筑群。湖心有水柱高达137米的人工喷泉 。市中心区离湖稍远,这里的建筑一律为六角形,是市民们的文化娱乐中心。
世界旅游胜地--日内瓦日内瓦在瑞士西南,风光明媚的日内瓦湖南端、罗讷河的出口处,碧水青山,雪峰皑皑,以绮丽风光著称于世,是全世界游人神往的地方。
日内瓦的面积约为161平方千米,带有欧洲古典城市的特征 。
罗讷河是一条贯穿全境的河流,它把市区一分为二:左岸是老城;右岸是新城区。
建于小山顶的圣彼得教堂是老城的中心。它是12世纪留下的古迹,在中世纪晚期曾部分加以改建。教堂周围建筑拥挤,用鹅卵石铺成的街道十分狭窄,沿街有着古董店、钟表店、工艺品商店等,基本上保持了500年以前的旧貌。老城脚下的勃朗峰桥头,设置着一座举世闻名的花钟。这是一座十分别致的大钟,机件都安装在地下,只有时针和分针露出地面。钟面上的一切,如刻度、阿拉伯字、框架等全用鲜花组成,还有音乐报时装置。
从老城越过勃朗峰桥就是新城区。新城区的街道宽阔整齐,到处是一幢幢现代化高层建筑以及栽有各种花卉的公园。沿街开设着许多新型商店,还有超级市场。联合国欧洲总部的万国宫就在新城区东北方的阿里阿纳公园内。这里原是孔雀园林,现在仍饲养着孔雀。
沿着罗讷河走入日内瓦东北郊,就来到了令人向往的日内瓦湖。
日内瓦湖又名莱蒙湖,是阿尔卑斯山区的最大湖泊。长72千米,宽8 千米,面积 580平方千米,形状略似新月。南岸有皑皑的雪峰,沿湖公园密布,一幢幢造型奇特的别墅掩映其间。
日内瓦湖平均水深80米,最深处310米 。水色湛蓝,犹如翡翠铺成。
湖中树立着一座高达130米的人工喷泉。湖区也是水禽的乐园 。群群白鸽在湖畔徜徉,5 000多只天鹅与海鸥、野鸭在湖中追逐嬉戏,呈现出一派和平宁静的气氛。这些水上"居民"受到日内瓦人的良好保护,也充分享受着和平的幸福。每当天鹅产卵季节,湖畔居民给它们送来了干草、棉花、海绵、塑料,供它们营建产房;如果"小宝宝"在早春降临,市民们给它们送来面包、蛋糕、牛奶等营养品;如果天鹅得了病,人们就会把它们抱到怀里,送进医院。
日内瓦还是一座国际城市,全市30多万人口中,有1/3是外国人。许多国际会议在日内瓦召开,不少条约在这里签订,很多国际组织设在日内瓦。世界旅游胜地日内瓦,也是一个重要的国际舞台。
北方威尼斯--斯德哥尔摩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位于瑞典东部梅拉伦湖注入波罗的海的湖口,由散落在湖海之间的22个岛屿和部分陆地组成,面积186平方千米 。城区水道纵横,几十座桥梁横跨海面、湖面,把各岛与陆地连接在一起。市内,古老的中世纪建筑与鳞次栉比的现代化高楼大厦相映成趣;蔚蓝的大海和迂回起伏的狭窄街道融为一体。整个城市犹如一幅充满水乡情调的油画。
由于这座名城地处意大利之北的北欧,因而获得了"北方威尼斯"的称号。
景色秀丽的斯塔斯岛(城市岛)是老城的所在地。这里有一片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建筑群。城北的皇宫建于18世纪,富丽堂皇的内室四壁有许多精美的浮雕。至今,皇宫卫队在每天中午仍按古老的传统为游客表演隆重的换岗仪式。
老城之北便是市中心的塞尔格尔广场。广场中央有一个巨大的喷水池。
池中屹立一根高约40米、由8万多块玻璃组成的大柱,在阳光和灯光交织中放出奇异的色彩。广场四周的国王街、皇后街和斯维亚大街是城市的最繁华商业区。这里的现代化气氛与古色古香的老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广场下面有着庞大的地下商场和地下铁路中心站,被人们称为"世界最长的地下艺术长廊"。与"以舟代步"的威尼斯不同,斯德哥尔摩的地下铁路穿过海底,四通八达,是当地的主要交通工具。中心站分上中下三层,各层可同时上下乘客。
市中心西南国王岛东端,便是市政厅所在地 。市政厅的高达 105米的塔尖上的三个金色皇冠,是斯德哥尔摩的象征。在皇宫附近,还有着"中国宫"和"北海草堂"。北海草堂是一片中国式园林,是我国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国外时构筑的。
斯德哥尔摩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除老城等名胜点外,在"动物园岛"
上的斯康森公园内还有一座露天博物馆。这座博物馆集中了瑞典全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农舍、教堂和风车等建筑物和工具。走进农舍,身穿各种民族服装的"女主人"会按传统方式向你表示欢迎,为你表演织布、编织,介绍有趣的风俗习惯。
博览会之城--莱比锡莱比锡是德国十大城市之一,北距柏林165千米。面积141平方千米,人口约60万。
莱比锡地处中欧交通要道,早在中世纪就是东西方贸易中心。
1170年开始出现商业性的集市,这便是莱比锡博览会的前身。15世纪,莱比锡博览会已成为欧洲各国商品交换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博览会的大部分设施被毁,商品交流一度停顿。战后在1946年又恢复举办。莱比锡博览会的展室面积共达35万平方米,每年举办两次:3月份的春季博览会,以工业产品和综合性产品为主;9月份的秋季博览会,重点展出轻工业品和各种消费品。
莱比锡的图书出版印刷业很发达,也是一个有名的"书城"。早在15 世纪初,这里已是德语地区的出版印刷中心。目前,莱比锡已有 100多家设备精良的印刷厂,印刷质量举世闻名。在全市60多万居民中,从事印刷业的职工就达23 000多人 。莱比锡共有30多家出版社 ,全市每年出版书籍 1 400多种,2 000多万册。自1914年以来,莱比锡每年定期举行国际书籍展览会。国际书展在市中心展览大厦举行,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书商和出版社都云集于此,参加展出。
莱比锡的居民酷爱音乐,差不多都会弹奏小提琴等乐器。这里是德国音乐会的发源地。
"莱比锡"一词在古斯拉夫语中,意为"种有菩提树的地方"。市区、郊外,浓郁的菩提树处处可见。每当鲜花盛开季节,城中阵阵花香,沁人心脾。除国际博览会外,城内还有古皇宫、列宁旧居、季米特洛夫博物馆、莱比锡动物园等名胜古迹。
本初子午线的诞生地--格林尼治在英国伦敦东南的泰晤士河南岸,有一处游览胜地--格林尼治。它是地球经线为本初子午线的诞生地。
英国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创建于1675年。1884年,国际天文工作者在华盛顿的国际经度会议上作出决定,以经过格林尼治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并以格林尼治时间作为国际标准时间。从此,格林尼治就驰名于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伦敦灯光强度增加,加上空气浑浊,使天文台的工作受到影响。自1948年起,原来的天文台虽然已经迁移到了伦敦东南部苏塞克斯的赫斯特蒙苏,但是慕名到这里来访问的人还是陆绎不绝。
原来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所在地,如今已辟为格林尼治公园。天文台原址就在公园中央的高地上,现已改为国家航海博物馆的一部分。
走入公园,便可看到小径左侧有一座典雅的庭院,这便是天文台。庭院的大门右边的墙壁上,镶着一口银盘似的大钟。这座大钟安装于1851年,周围以罗马数字表示24小时,左上方有一个表示秒数的小圆盘。大钟上显示的时间,就是国际标准时间(格林尼治时间)。
在子午馆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条镶嵌在大理石地面上的笔直的铜线,这就是世界闻名的本初子午线。铜线两边, 分别标着"东经"和"西经"
字样。到此参观的人, 总喜欢跨在这条铜线上,双脚分别踏着东、西两半球,摄下一张珍贵的照片。本初子午线的一头伸到一座古老的二层楼房的墙脚边。墙上镶嵌着的铜牌中央也刻着一条线,上面写着:"世界本初子午线,北纬51度28分38秒2,经度零度零分零秒。"
在众多的世界名城中,法国首都巴黎以其深厚的文化和独特的风采,
享有"花都"之誉。
巴黎位于法国盆地中央,城区横跨秀丽的塞纳河。它是以一个船形小
岛--市岛为起点发展起来的,已有2千多年历史 。雄伟壮丽的巴黎圣母
院就屹立在市岛中心,它建于12世纪,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
如果把巴黎圣母院作为古老巴黎的象征,那么,矗立在塞纳河左岸的
艾菲尔铁塔,便是现代巴黎的标志。这座以法国工程师、世界铜铁混凝土
建筑的奠基人艾菲尔命名的铁塔建于1889年,堪称现代铁塔之祖。铁塔高
达320米,相当于80层大厦那么高,站在塔顶可俯瞰巴黎全市风光。
除了巴黎圣母院和艾菲尔铁塔之外,巴黎还有巴士底广场、协和广场、
凯旋门、爱丽舍宫、凡尔赛宫等历史遗迹和艺术建筑。凯旋门坐落在巴黎
市中心戴高乐广场中央,对面就是协和广场。它是拿破仑为了炫耀胜利而
下令建造的。工程从1806年开始,历时30年才完成。凯旋门高达49.54 米,
宽44.82米,厚22.21米,四面有门,内外墙布满了浮雕和巨型雕像,其中
尤以浪漫主义雕刻大师弗朗索瓦·吕德的不朽杰作《马赛曲》最为著名。
凯旋门前面的大街上的爱丽舍宫,也是法国的著名建筑。金碧辉煌的宫舍
内,墙上挂着著名油画和名贵挂毯,室中陈设着古色古香的镀金精雕家具,
以及各式各样的精致座钟,宛如一座博物馆。从1873年开始,爱丽舍宫已
成为法国总统府。
巴黎拥有60多座博物馆,70多家图书馆 ,60个剧场,200家**院,
15个音乐厅。博物馆中最负盛名的当推卢浮宫。它曾是法国历代王朝的王
宫,现已成为法国美术博物馆。全馆有藏品40万件,其中包括《胜利女神》、
《岩间圣母》等名画和雕像。巴黎的"街头艺术"也历久不衰。这里既有
名闻全球的露天画廊,也有群众喜闻乐见的街头音乐会。许多青年学生和
普通市民,常常自带乐器,到街头表演各种节目。
关于“哪位高手可以给我讲讲西方传统风格?”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司国强]投稿,不代表爱之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oyi360.cn/zsbk/202412-3447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爱之讯的签约作者“司国强”!
希望本篇文章《哪位高手可以给我讲讲西方传统风格?》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爱之讯]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哪位高手可以给我讲讲西方传统风格?”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哪位高手可以给我讲讲西方传统风格?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