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初中历史必背知识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初中历史必背知识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初中历史必背知识点如下:
1.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派蒙恬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修灵渠,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过: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汉武帝时出现大一统局面的原因。
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权力,加强中央对王国的控制;把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思想统治工具。在长安设立太学;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安定北部边境。
3.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欧洲新航路开辟的不同之处。
①目的不同: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加强同其他国家的联系;西欧开辟新航路主要是为了寻找财富。
②规模不同:郑和出航的规模远远大于西方。
③时间不同:郑和1405—1433年先后7次远航,比西方早半个多世纪。
④影响不同:郑和远航促进并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
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初三学生赶快收藏
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人的成熟度。每一个人比别人成功,只不过是多学了一点知识,多用了一点心而已。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 八年级 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八年级知识点1
第九课 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经济特区的建立
1、目的: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
2、经济特区建立: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3、经济特区建立的结果:特区建设在令人惊讶的高速度和高效率中进行,很快取得了显著成就。
4、对外开放格局:全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地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5、作用(意义)(影响):经济特区的创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扩大出口、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大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投资跨国化、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中国的对外开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目的:为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乃至长江流域经济腾飞,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
3、开发的时间: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4、开发的结果(历史意义)(作用):
经过努力,浦东已成为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初步建立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基本框架。浦东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原因: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时间:2001年12月
3、意义: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加入世贸组织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各种机遇,还有各种挑战,必将对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八年级知识点2
第十课 民主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1、目的:为了促进社会稳定,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2、进程: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化,制定出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令和条例,使民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初步建立和健全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3、(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已基本形成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以宪法为核心和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的框架初步形成。
4、 措施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基本方略写进宪法。这是 总结 共和国50年民主与法制建设的 经验 教训做出的历史结论,说明中国***和中国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并已经开始步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康庄大道。
5、重大意义: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基本方略写进宪法。这是总结共和国50年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做出的历史结论,说明中国***和中国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并已经开始步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康庄大道。
《刑法》
1、制定:1979年7月,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与此同时还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2、标志:标志着我国法制建设进入了历史新时期。
3、修订:1997年3月,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全国人大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做了重大修订,新刑法于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至今。
4、《刑法》施行的历史作用:
刑法的完善和实施,在保卫国家安全,保护公私财产,保护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民法通则》
1、目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需要将先后颁布的各种民法法规纳入一个总体框架,并针对新的情况做出相应的法律规定。
2、通过的时间:1986年4月
3、施行:1987年1月1日
4、历史作用:我国逐步创建的保障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规则的民法系统,终于有了体系性的总体构架,为制订完整的、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法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村民自治
1、村委会的建立:1983年后,全国各地普遍废除“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在乡镇以下建立了村委会。
2、村民自治的目的:为适应新的变化,将社会主义民主落实到基层,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3、法律依据:1987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
4、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5、对村民自治的评价(意义)(历史作用):
农村阶级民主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密切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
历史八年级知识点3
第十二课 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1、民族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
2、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3、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
⑴政治上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⑵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⑶ 文化 上保护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⑷反对大民族主义,也反对民族分裂主义。
4、实行民族政策的意义:极大地维护和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进步的良好民族关系。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
⑴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
⑵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⑶实行民族区域政策;
⑷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
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⑴3个层次: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⑵5个省级自治区
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3、如何理解56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答: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和睦相处,共同繁荣。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共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1998年)
各民族共同繁荣
1、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前,农牧业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产业,发展十分缓慢。一些地区仍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部分地方铁制农具尚未得到使用,交通、邮电和通讯事业也十分落后。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实现共同繁荣而采取的措施:
⑴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
⑵有计划地在中西部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多种产业,积极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促进民族的共同民主与进步。
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实现共同繁荣而采取的措施的结果:
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8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民族地区的工商业、交通、通讯以及文化 教育 、卫生事业都有很大发展。
4、对民族政策的评价:
实践证明,中国所实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正确道路。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在21世纪必将得到巩固和发展。
历史八年级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归纳
★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最新整理
★ 八年级历史期末复习知识要点归纳
★ 初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
★ 详细的八年级上历史知识点归纳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梳理
★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优质总结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归纳
★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
中考是最后的复习阶段,要有计划的学习。下面就和我一起了解一下,供大家参考。
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精选
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使中国开始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称当地居民为印地安人;麦哲伦最终完成环球航行。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5.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一次空前的解放。
6.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了。
7.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9.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我国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捍卫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美国后来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初三学生必备历史考点1.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目的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
3.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4.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5.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历史巨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在初中阶段,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一般学的是中国历史,初三年级学的就是世界史。要真正学好历史,就是要找出连接历史事件的那条线,把历史连在一起。中考历史知识点很多,内容也很杂乱。希望以上我整理的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可以帮助到初三的学生。
关于“初中历史必背知识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碧蓉]投稿,不代表爱之讯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oyi360.cn/zsbk/202412-370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爱之讯的签约作者“碧蓉”!
希望本篇文章《初中历史必背知识点》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爱之讯]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初中历史必背知识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初中历史必背知识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初中历史必...